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初数据一公布,瞬间引发了各方关注。几组数字看似枯燥,但背后的含义却犹如拨开迷雾见真章两个月时间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就高达52619亿元,同比增长4.1%。其中,工业投资增长了11.5%,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却同比萎缩了近10%。这冷暖分明的两个方向,仿佛给我们转述了一个冷峻的事实中国经济正在重塑自己的肌肉,努力从传统长租的“房地产依赖症”向兼具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“战车模式”过渡。
先把镜头拉回现实。经过这几年经济周期的波动,几乎人人都有这样切身感受楼市的低迷已成为社会共识。数据显示,今年1到2月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了9.8%。看似不算惊人,但对比以往房地产“狂飙”的势头,这一下降显然具有“分水岭”意义。与房地产投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加速上扬。那些藏在报表背后的水利、航空运输和轨道交通等领域,投资增长分别达到了39.1%、13.4%和0.2%。显然,这正是政府着力投资“补短板”和“强筋骨”的体现。
而在详细数据中,又有一个有趣的发现。据统计,今年前两个月,中国新开工了6075个重大项目,总投资接近4.48万亿元,规模已经超过去年同期的1.86%。其中,产业类投资最多,总计超2万亿,占了全部投资几乎一半。这类项目以制造业、先进技术、大型工业园区等为主,进一步印证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结构强势调整的看法。
同样值得注意的是,在交通基建、水利工程等传统“硬件建设”上,增长数据也十分抓人眼球。公路、轨道交通等全国开工数量大幅提升,与此相关的设备需求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。另外各类港航、农业类和城市更新项目数量稳步上升,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开始呈现高度分层。江苏、浙江、广东这些东部发达省份,基础设施开工势头依然强劲;而中部地区如江西、安徽也透露出不甘落后的意图。
这些亮眼的数据虽然交叠成一幅“建设大潮再起”的画面,却也很容易让人陷入表面的喜悦。静下心分析,我们难免会问这些数据背后是否隐含着某些风险?短期内快速的投资扩张是否会埋下隐患?
先看表面情况,可以说,中国经济目前已站在一个关键节点上。基础设施投资的突飞猛进不能仅仅理解为“赶任务”,这显然还有应对内外部压力的考量。新冠疫情之后,经济复苏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,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也让出口遭遇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选择用基建作为“稳增长”的抓手,无论怎么看都是必要且有效的。但另一面,房地产作为十多年来资金的最大“蓄水池”却出现大幅缩水,表明产业引力场开始转移。问题是,房地产的低迷也意味着银行贷款、居民财富效应等环节受到牵连;如果处理不当,很可能带来新的经济周期波动。
另外,意外的障碍也不容忽视。虽然投资数据总体向好,但一些局部问题仍需警惕。高基建投入是否能真正支撑起中长期收益,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。而部分地方财政压力相对较大,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最高效率,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现实考验。更复杂的是,产业类项目虽然大幅增长,但在技术服务、创新链条等关键领域依然不足,工业的升级换代或许还需要历经更久的积累。
分歧来看更为显著。地方推进重大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,可不同区域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逐渐显现,有些内陆和偏远地区的投资水平仍然较低。于是“强者更强,弱者更弱”的局面可能加剧,如何平衡各地区的发展步调,眼下尚无定论。房地产行业虽已失去往日的核心地位,却还不足以完全退出经济舞台;如何找到这一传统行业的“新职能”,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也颇具挑战。
这让我不禁想起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若干“转型时刻”。1950年代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了国民经济现代化,但也使得重工业过度膨胀,留下了一定的结构性失衡;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,百废待兴的市场以惊人速度发展起来,但由于监管机制欠缺,也给后来带来一系列泡沫和治理问题。或许正是在这类微妙的历史反思中,今日的“新基建”才更需谨慎布局,同时注重防控风险和长远发展的均衡。
置身这样的宏观大局,不妨多一点大实话表面上经济的这波投资浪潮确实靓丽,但中国能否真正爬出高杠杆、老模式的泥沼,还得看细节上的体制创新和执行效率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也应该认识到,经济回暖不等于所有困局都能立即解决。有人说,这些数据里藏着的是机会,也是焦虑;是希望,也是挑战。现实很复杂,但对未来,每个人都应该心里有杆秤。